如何 成為 ui ux 設計 師

    文章大綱
  • 什麼是 UI/UX 設計?
  • 有哪些 UI/UX 設計的自學課程、書單、網站?
  • UI/UX 設計師該如何找工作?

近年來,UI/UX 設計已然成為設計業的新星,也有許多企業開出 UI/UX 設計師的工作職缺。但到底什麼是 UI/UX 設計?想要自學成為 UI/UX 設計師,有哪些課程資源?身為 UI/UX 設計師之後,又該如何找工作呢?

跟著這篇文章,一起關注 UI/UX 設計的自學書單、課程和網站資源,往成為 UI/UX 設計師的路上邁進吧!

一、什麼是 UI/UX 設計?

UI 設計和 UX 設計經常被放在一起,但其實兩者的工作內容有不小的差異,一個針對眼睛看得到的外觀,一個較專注於操作時的流程、網站的架構設計。

UI 設計

UI(User Interface)設計指的是使用者介面設計,需要從使用者流程及設計美學為出發點,去考慮「產品如何呈現」,並且根據 PM 或 UX 設計師給的架構,去設計每一個會跟使用者互動到的網頁或畫面,所以包含頁面區塊的顏色、字型、字體大小及按鈕等等,都是 UI 設計師的工作範圍。

UX 設計

UX(User Experience)設計的全名則是使用者體驗設計,需要安排網站頁面的內容規劃,比方說不同區塊該如何安排、哪些按鈕要在哪裡出現,要確定使用者在操作的時候,從這一步到下一步是順暢且符合邏輯的。UX 設計師通常會透過使用者問卷、實際訪談調查去觀察使用者行為,找到最適當的設計流程安排。

二、有哪些 UI/UX 設計的自學課程、書單、網站?

如果想了解更多 UI/UX 設計的方法或趨勢,可以從哪裡找到資訊呢?以下推薦五大書單和設計師必追的網站,有興趣的話就趕緊存起來吧!

【UI/UX 設計書單】

1. 打動人心的產品設計:頂尖設計師打造成功產品的黃金法則

不管是 UI 設計、UX 設計或是 PM,其實都很適合看這一本產品設計的書,會讓你重新思考做產品的方式,從 Facebook、LinkedIn 等企業的產品設計師身上,看他們如何挖掘使用者的痛點、建構有效的產品原型。

2. 設計心理學

這一系列總共有四本書,包含《設計心理學 1:日常的設計》、《設計心理學 2:與復雜共處》和《設計心理學 3:情感化設計》和《設計心理學 4:未來設計》。作者 Donald A. Norman 是美國的認知心理學家及設計師,有工程和認知心理學的背景,在這四本書中,也會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引入設計領域。

作者分別根據不同主題,把介面設計的範圍擴大,不只侷限於電子產品上,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互動設計,比如水龍頭、電燈、門把等等;也對最近的新趨勢如 AI、自駕車和智慧家居等有詳細的案例分析。

不論你是 UI 設計師或 UX 設計師,看這本書都可以更理解「以人為本」的設計哲學,學會去觀察優秀的設計,和反思使用者的需求。

3. UX 策略

這本書從前期的定義受眾、競品分析、產品原型到 UX 設計手法,很完整地帶讀者走過一次 UX 設計的流程,把商業策略應用到 UX 設計中。書中實際的商業案例和方法論,都可以讓你試著應用在專案上,除了是 UX 設計師必讀的好書,也很適合新創團隊、產品經理閱讀。

4. 不是你太笨,是爛 UI 的錯!非設計師也該學的介面設計常識

不是設計師也要知道的介面設計常識是什麼?這本書擴大了 UI 設計的範圍,不侷限在網頁或行動裝置中,而是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去引導讀者思考日常中的細節,講的非常淺顯易懂,希望讀者可以思考「為什麼會做出爛 UI?」、「要怎麼做才可以避免做出爛 UI?」。

UI 設計師或產品設計師可以透過這本書,主動思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而不是設計師的讀者,也可以更清楚人與物間的關係,以及對使用者來說何謂 UI 設計的好壞。總體來說,是本難易度不高、又能引發思考的入門 UI 設計書籍。

【UI/UX 設計自學課程】

1. Udemy

如果你想自學 UI/UX 相關課程,卻還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建議可以先從 Udemy 這類大型的線上學習平台試試水溫。只要在搜尋欄中輸入UI/UX,就可以一覽各種主題的設計自學課程,有以設計工具為主的課程,例如 Adobe XD 的入門網頁設計課程、Figma 的 UI/UX 設計教學等等;也有從 UI/UX 的設計概念出發,帶領學習者完整跑過一次設計流程的課程。

2. The 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

提供 UX 設計的課程為主,涵蓋的領域十分深入且全面,像是使用者體驗設計、設計思考、人機互動、使用者研究等等。比較特別的是,這個設計協會還提供 Mentor 制度、UX 設計師聚會讓設計人們參與,也會提供課程證書,讓自學成為 UX 設計師的學員能夠藉由這些方式更快投入UX 設計的職場。

3. Thinkful

平台上提供完整 6 個月的 UI/UX 課程計畫,有免費試用期間以及付費方案,好處是上課時間彈性,還可以獲得十分完整的設計課程訓練、導師協助,甚至還有進入 UI/UX 設計工作、預備進入職場時的職涯輔導準備。如果你已經十分確定要往 UI/UX 設計這條路發展,並且成為UI/UX 設計師求職,這樣的課程計畫就會比較適合你。

4. Designlab

Designlab 也類似 Thinkful 提供完整的 UI/UX 課程計畫,一樣需要付費,不過時間上較彈性,可以選擇三個月全職學習,或是七個月的Part-time 學習。此外,Designlab 上的設計課程都會搭配專案讓學生實作,也有許多業界知名的設計師作為 Mentor 在平台上進駐,提供學生求職和作品集的輔導。

【UI/UX 設計資源網站】

1. 設計大舌頭

以 UI/UX 設計內容為主的網站,除了有 UI 設計及 UX 設計的案例分享、教學資源外,也有許多產業中實際執行 UI/UX 設計或產品設計遇到的議題探討。

2. Little Big Details

分享許多設計上的小巧思,通常會用一則圖示和簡單描述呈現,經常更新,是 UI/UX 設計師們搜尋靈感、觀摩設計作品時的好地方。

3. 優設

來自中國的設計資源網站,除了有大量的 UI/UX 設計和產品設計相關的主題文章以外,還提供設計課程,及許多設計風格作品,可以說是包山包海的設計網站。

4. UX Pin

非常值得 UI/UX 設計人追蹤的 Medium 帳號,雖然是英文,但提供許多紮實的設計方法論及設計資源,而且每個大主題下,還會再分成幾個小主題分別論述,有系統地整理方式讓讀者看得不吃力。

5. Muzli

同樣是一個 Medium 上的設計帳號,其中的「設計範例與靈感」系列文章蠻值得 UI/UX 設計師們參考,文章中會蒐集不同類型的設計視覺,找不到靈感的時候,看這個絕對會有幫助。

像是 Design Inspiration Resources 2019 和 63 Beautiful Dark UI Examples & Design Inspiration 都是這個系列下值得參考的設計資源,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到這個帳號中挖寶。

6. AAPD

UI/UX 設計師們必追的 Mediun 帳號!從教學文章、職涯經驗分享、趨勢分析到心態準備,各類型的內容都有,不論是 UI 設計師、UX 設計師或產品設計,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實用的設計資訊,或者想知道身為設計師的工作心路歷程,也都可以藉著大家的經驗分享得到解答。

7. Sketch

Sketch 的官方 Medium 帳號,推薦 UI 設計師們關注,會發布 Sketch 的新功能介紹、教學指南與 UI 設計的趨勢分享。

8. Figma Design

Figma 的部落格,一點進去,整個視覺風格就非常鮮明,馬上可以記得是 Figma;而部落格的內容包括 Figma 的功能推薦、設計趨勢及方法,設計師們可以一起追蹤起來。

三、UI/UX 設計師該如何找工作?

由於 UI/UX 設計師還是相對新型態的工作,所以在找工作時還是較建議從新創媒合平台去搜尋職缺,或者是 LinkedIn 上也有較多不錯的 UI/UX 設計師工作機會。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試試以下的設計求職管道:

1. Taiwan UI/UX Designers

是台灣規模較大的 UI/UX 設計臉書社團,目前人數約有 3.7 萬人左右,除了軟體工具的使用討論、課程資訊分享之外,也有不少 UI/UX 設計的工作交流和職缺資訊。

2. 蛋糕找工作:Art & Design (UIUX / Visual / Industrial)

由 CakeResume 官方直接經營的設計臉書社團(職缺包含 UI/UX、視覺設計等),每日皆會更新職缺,也會不定期在社團中分享有關 UI/UX 的文章,推薦大家加入此社團找到理想 UI/UX 工作!

3. Dribbble 

如果你在找跨國的 UI/UX 設計師工作、產品設計工作,不妨試試看 Dribble,平台上除了提供豐富的職缺,還可以讓設計師發表創作、作品集,對吸引雇主或工作機會很有幫助。

3. Behance

和 Dribble 類似,如果在找海外設計職缺的時候,也很推薦在 Behance 上搜尋看看,Behance 也同樣提供設計師發表作品集的空間。

有哪些企業在 CakeResume 徵 UI/UX 設計師?點這裡看最新的 UI 設計師職缺、UX 設計師職缺,與更多設計師職缺!

目錄

踏入 UX 領域前,你需要先知道的事

雖然網路上已經有很多如何 自學 UX 的文章,但大多是屬於乾貨和資源的分享,裡面充滿了金礦,不過正因為金礦實在太多了,要先從什麼開始?看哪些?先後次序?看多少?看到什麼地步可以再跳下一步?…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初學者。

套用80/20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一個領域應該會有20%的關鍵知識,能夠發揮80%的效用。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先找出那20%最關鍵的東西,「先學什麼、後學什麼」就變的很重要。所以在這篇文章,我希望不只是列出要學什麼,也把一步一步的學習路徑完整紀錄下來,讓初學者可以知道每一步要做什麼,也讓我順便紀錄一下自己的學習歷程。

除了「學什麼What?」,這篇更多會討論「如何學得更有效率How?」

我研究了很多關於「如何自學?」、「如何精通一項技能?」的議題,再加上我自身走過的彎路和累積的經驗,我歸納出了自學UX的五大步驟,並且像是玩電玩遊戲一樣,把該學習的「技能」製作成了一顆「技能樹」,如此一來,對於自己到底要學習什麼?具備那些技能?就變得清晰很多。(你可以在文章的下半部看到我整理的技能樹)

如何 成為 ui ux 設計 師
電玩遊戲中的技能樹(遊戲:POE)

會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可能會有完全不知道 UX 的學生、又或是早就有幾年工作經驗的轉職者,每個人的起跑點和學習路徑都差異甚遠,所以我很推薦每位自學者列出一個專屬於自己的技能樹或學習路徑,絕對會對未來的學習之路幫助很大,以下我也會分享我自己畫的技能樹,僅供參考。

除了技能樹之外,這篇文章主要在介紹學習自學 UX 的五大步驟,這些步驟是我個人認為最快、最有效率的自學方式,可以有效縮短學習的週期,而且完全不需要花費大把的金錢,甚至完全不花錢。

這篇文章上下兩篇加起來長達一萬字,不僅有關於 UX 設計的知識,還有許多關於「如何學習」的部分,可能要很有耐心的人才看得下去。

踏入 UX 領域前,你需要先知道的事

UX 的黃金年代已經結束??

這段想談談 UX 就業市場近年來的趨勢,雖然很多人鼓勵非本科、或其他領域轉職到 UX 領域,但我個人最近有個感想:要踏進 UX 領域,真的要有很大的熱情、或是抱持著必死的決心😅…為什麼呢?

如何 成為 ui ux 設計 師
從 Google Trend 的搜尋趨勢來簡單估量 UI/UX 的熱度變化:在台灣,UI/UX 開始紅起來大約是在2013~2014年間,近幾年搜尋量持續創新高。

因為UX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又潮又新、沒什麼人懂的東西了。UX剛開始流行時,學習資源很少,人才也少,當時市場需求是超過供給的,對於求職者來說可說是「紅利時期」,但如今,這個時期早已過去。現在是來自各個領域的人都想要、或已經跨足進UX領域,其中有資訊、工程、工業設計、心理學、社會學…的人,還有許多在業界幾年的平面設計師,很多是剛進來這個領域的新手,但是,目前市場比較缺的其實是有經驗的 Senior 設計師,Junior 設計師早就已經很多了,這造成了一個兩極化的狀態,所以需要好好考慮,現在這個時間點「進場」是不是一個好選擇?

幾年前,UX 的概念還很新、沒有什麼學習資源的時候,每個人都算是「非本科生」,起跑點都是一樣的,當時要自學非常困難,通常都是靠摸索的方式在學習UX。但現在,在網路,已經有很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在學校,台灣也已經有許多大學和研究所都開設了 UX 相關的課程,同時,越來越多學生喜歡出國進修 HCI 學程,我們現在擁有這麼豐富的資源不是很好嗎?不一定,因為事情總是一體兩面:當一個領域的資源越來越豐富,也代表著競爭者越來越多,同時業界對人才能力的要求也隨之增高,另外也要考慮到:因為現在的學生能夠在在學時期就接受UX系統性的教育,那我們非本科系或跨域者,相較於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本科畢業生的優勢是什麼呢?以上這些問題都很值得思考。

這篇 uxplanet 的文章中也提到:目前業界對於設計師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僅是了解使用者已經遠遠不夠了,還需要了解商業模式、產品策略、用戶增長、數位行銷…等領域,甚至還說到:現今剛畢業的 Junior 設計師,與十年前的 Senior 設計師能力相當。

如何 成為 ui ux 設計 師
我畫了一張表格來表達近年 UX 產業和人才的趨勢變化(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總之,我認為 UX 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原因是以下三點:

  1. 職缺
    越來越多想轉職的設計師以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們,但職缺並沒有那麼多,因為在業界,一間公司可以有好幾十位工程師,卻完全沒有設計師或僅一位設計師的情況是很常見的
  2. 公司
    而且在這些需要設計師的公司中,真正重視 UX 的,或是有 UX 觀念的公司又更少了(目前有慢慢增加的趨勢,但增加速度沒有比進入這個領域的人還來得快),可能只有少數的人能夠進到這樣的公司。
  3. 人才要求
    業界對設計師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上述提到的「UX 設計師很吃經驗,新手很難把 UX 這件事做好」之外,現在的設計師除了設計能力外,也需要理解前期產品/商業策略、研究用戶、與 PM/工程師溝通協作等等跨多領域的知識,要學的東西可以說是多到滿出來。若要在業界立足,必然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心力學習、精進自己,無論是工作或非工作時間,無時無刻都不能停止思考和學習。

所以我認為唯有抱持很大的熱情,並且對學習有強烈的決心的人,才有辦法在這個領域走得遠。

努力跳出負面迴圈

延伸上面的第二點,如果你進到一間 UX 成熟度低的公司,那他們很有可能會把設計師當美工,雖然你仍可以靠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努力,試著去改變一間公司、導入正確的 UX 文化,但這需要強大的專業、堅強的耐心、大量時間與精力、對於公司商業的理解…,對新手來講幾乎不太可能。

我發現目前 UX 圈有種現象:大部分的人在 UX 成熟度低的公司過著孤軍奮戰的痛苦日子,且缺少成熟的設計流程和資深前輩來好好學習 UX、難以成長,而優秀的人可以在 UX 成熟度高的公司體驗專業的設計流程以及向資深的前輩學習,變得更加厲害,形成兩極化的狀況,這兩個現象叫做「負面增強迴路」和「正面增強迴路」。

當別人已經在別間公司做了好幾輪的 UX 研究時,在嘗試各種新的研究方法時,你可能還在苦苦思考如何說服上級讓你做 UX 研究…

如何 成為 ui ux 設計 師
「負面增強迴路」和「正面增強迴路」

那要如何跳脫「負面增強迴路」呢?我認為解法只有一個,就是拼!努力讓自己變強,然後跳到一個好公司,或是在就公司推動 UX 成功,我認為後者對於新手而言難度極高,我認為比較可行的路徑應該是變強後到好公司,累積足夠的專業和視野後,再到 UX 成熟度低的公司來推動 UX,成功率才高,目前越來越多前輩在做著這件事,持續讓 UX 圈越來越好。

如何 成為 ui ux 設計 師
如何跳脫「負面增強迴路」?

所以,我認為唯有抱持很大的熱情,並且對學習有強烈的決心的人,才有辦法在這個領域走得遠、過得開心(開心真的很重要!)。

不過別誤會,這段並不是要來嚇唬人的,也不是叫新手千萬不要進來這個領域,我也相信大部分的人是經過大量嘗試來找到自己的熱情或是真正想做的事,但了解目前這個領域的概況,也能提供你更多資訊以做出更適合你的職涯選擇。

如果你自認為有這股熱情和決心,那就來吧!一起進來這個火坑被火燒!!👹

我的背景

說到背景,嗯…我可以說是集結了所有不利的條件於一身…

  • 私立大學、學士、文組、非設計系。
  • 設計相關的實習經驗、工作經驗、競賽經驗都是零。
  • 99%都是靠自學,沒有上過任何設計相關的付費實體課程/補習班。
  • 實體課程只上過學校開的AI/PS證照課,但那其實沒什麼阮用,原因後面會提。
  • 我的學習歷程當中,沒有一段是完整拿來學習的時間,都是一邊上課、打工、當兵的時候,用零碎的時間學的,就是有時間就讀一下,像是作品集網站也是在當兵的那段時間寫的。
  • 我投了很多履歷,絕大部分都是無聲卡,有面試的大概十間內,拿到offer的機率約40%。退伍後三個禮拜後開始上班。 算了一下,接觸到UX這個領域約1年多,但真正下定決心走這條路並開始認真學習只有後半年,那時早就已經快畢業了,沒有把握到在學時的黃金學習時期,也沒有實習過,這點我覺得非常可惜。
  • 我目前在一間資訊財經公司擔任UI/UX設計師,負責投資理財相關產品的設計。寫這篇文章的當下,工作剛好滿10個月了。

我相信應該大部分的人條件都比我好,如果我都可以靠著這套學習方法找到工作,那應該可以證明這套方法是還不錯的。🤓


正文開始:學習 UX 的五大步驟

下面這五個步驟是我個人認為最有效率的學習路徑:

正文開始:學習UX的五大步驟

  1. 確立目標:先了解自己到底想做UX的哪一部分?
  2. 列出架構:把該學的東西全部列出來,畫成一張技能樹
  3. 打好地基:找出最重要的能力是哪些,快速學完
  4. 實際練習:找一份專案做中學,缺什麼補什麼
  5. 吸收新知:持續接觸新知(文章、書籍、廣播、講座、交流、活動…等等)

以下就針對這五個步驟詳盡介紹。


第一步:確立目標,先了解自己到底想做UX 的哪一部分?

首先請先認識這張圖:用戶體驗的五個元素。

如何 成為 ui ux 設計 師
UX 的五要素

為什麼 UX 的五要素那麼重要?

  • 讓我們能以宏觀的角度看 UX,而不是以管窺豹
  • 讓我們反映了產品設計會經過的流程,並衍伸出各角色的職責
  • 讓我們在討論 UX 議題時,可以確保大家的認知一致

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你想參與哪幾層?或是想往哪幾層發展?

想看更詳細的說明可參考這篇文章:使用者經驗分層元素。 由於這算是滿基本的東西,加上礙於篇幅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先了解自己到底想參與UX的哪個部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樣可以對自身的定位有更深的掌握,而且對之後的學習也會可有目標、更有方向。 可以先訂一個短期目標,再訂一個長期目標,比如說想先從第一二層開始,接著往三四層邁進。

為什麼這裡的問句不是:「你想要當UI設計師、UX設計師、研究員還是PM呢?」因為這些都只是職稱每個人、每間公司對相同的職稱,會有不一樣的定義跟工作分配,換句話說,兩份工作一樣都叫UX設計師,但做的事情可以差到十萬八千里, 所以用職稱來劃分有些不精準。 常聽到一句話:「你是做UI的還是做UX的?」其實我會有點懷疑你的 UX 跟我的 UX 是在講同一件事嗎?不如說:你是負責框架層還是表現層?這樣還比較精準!😅

業界的角色是如何劃分的?

雖然說用職稱劃分不太精準,不過這裡還是大致介紹一下業界普遍對每個職務的職掌範圍認知是如何,目的是讓新手對於不同角色對應哪幾層的工作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再次強調,此分類非絕對,僅是概略的分類!

如何 成為 ui ux 設計 師
UX 的五要素反映了產品設計的流程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假設由上到下分別是1~5層,職稱 對應 負責哪一層,那應該會是這樣:

  • 視覺設計師:1或1+2
  • UI設計師:2或2+3
  • UX設計師:3或3+4
  • PM產品經理:4+5或3+4+5
  • UX研究員:把5給研究出來
  • UI/UX設計師:1+2+3(目前台灣公司主要的職缺會是這種,想找能夠包1~3的人,所以找工作的話建議這三層都要了解)

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知道,常見的問題像是「UX設計師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其實也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就是「看公司」、「看工作內容」而定。不過因為目前公司大多會要求1+2+3,所以下面的技能樹部分,我會以能夠勝任1+2+3這三層做為我們的學習目標,來列出應該具備甚麼能力。

當然,如果你早就已經有一個想要進入的公司或是職務,也可以直接去參考他們的job description,去了解他們要求什麼樣的能力,一一記錄下來,然後參考我們後面會介紹的步驟來制定自學計畫。

最後一定要強調:以「工作執掌」來說,這五個層次雖然是由不同角色負責,但我們不應該只是了解自己負責的層次,而是五層都要有所了解,才能至下而上,從根本上來打造用戶體驗。舉例來說,如果視覺設計師的工作是第一層,絕對不代表下面的四層都可以不用管,在做設計時也應該充分了解底層的「 產品目標 」和「 產品需求 」是什麼,才能真正做出好的設計。


第二步:列出架構,把該學的東西全部列出來,畫成一張技能樹

在上個步驟了解自己想要的層次或是想要扮演的角色之後,接下來就要畫出技能樹啦,也就是把要培養什麼技能全部都給列出來。那為什麼要畫這樣的技能樹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1. 了解全貌
    為什麼電玩遊戲令人無法自拔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你很清楚現在該做什麼?且做到了就能得到一個明確立即的獎賞(反饋),遊戲中有引導機制和技能樹,讓你明確的知道我要提升等級,就要打怪,要打贏怪,就要練成哪個強力技能,而這些技能又需要多少技能點數…,這些資訊都很清楚,但在現實世界,要精通一項專業能力卻令人迷網,到底要學什麼?怎麼開始?如何學?而且也沒有任何反饋,這時候,有了技能樹就像是迷惘之中有了一張地圖,可以明確知道:原來整條路線是長怎樣?自己在哪?又該往哪走?走多遠?
  2. 了解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舉例來說,設計系的同學可能就較擅長視覺設計,心理系的同學較擅長UX前期的研究規劃,列出自己的知識結構後,哪裡是自己的優勢?劣勢?就變得一目了然了,把握自己的優勢,並且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強化弱項上面。

下面這張圖就是我製作的「UI/UX 設計師技能地圖」,我特別分成軟實力和硬實力,是因為「軟實力」特別容易被忽略,但其實非常重要。

這個技能地圖是以我自己的視角所畫,沒有標準答案,僅供參考,也可以自己制定屬於自己的技能地圖。

如何 成為 ui ux 設計 師
UI/UX 技能地圖

那硬實力跟軟實力哪個重要呢?

我認為都很重要,這不是一句幹話,因為這兩者不管缺少哪一個,都很難把設計的工作做好。

我覺得在初級(Junior)設計師的階段,會比較吃硬實力,但是到了資深(Senior)設計師的階段,重要的就不再是硬實力,而是軟實力。因為硬實力只要肯花時間和耐心,基本上都可以在短的時間內,可能三五年內就可以練到不錯的水準,到了一個階段,每位設計師在硬實力的培養都會達到差不多的高度。反觀軟實力,卻可能差異甚大,軟實力不但很難教、也很難培養,需要大量實際練習和自我覺察,難以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

由於硬實力可以短期見效,軟實力卻較難以體現,所以通常初學者會專注在硬實力的培養,而忽略了軟實力。事實上軟實力是需要長期練習的, 這就類似武俠小說裡有分「招式」和「內功」,招式只是輔助,而內功才是根本,是需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不斷修練,所以我們最好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點,並且去「刻意練習」

那軟實力要如何刻意練習呢?關於這點,我認為有一種方法,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可以同時訓練到所有的軟實力(思考、溝通、學習),關於這個方法,礙於篇幅,我也是會在之後另外寫一篇文章中詳細討論。


第三步:打好地基,找出最關鍵的能力是哪些,快速建立起來

畫完自己的技能樹之後,要先學什麼?怎麼開始呢?這是很多人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 「最少必要知識 」 開始。

想要入門,只需要「最少必要知識」就行了

得到專欄作家李笑來說:「快速成功不可能,但是快速入門不僅有可能,還絕對必要!」他提出 「 最少必要知識 」 的概念:任何領域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學習最少必要知識,學會後就可以超過90%的普通人,在 UX 領域中或許沒那麼誇張,不過絕對也有所謂的比較重要、應該優先學的知識。

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

理論不用學得多完整,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基本知識就好,然後盡快地跳到第四步驟(實作)

那想要勝任 UI/UX 設計師工作的最少必要知識是什麼呢?我們在上一階段的技能樹列出了十大硬實力和三大軟實力,而硬實力當中的前五個就是最少必要知識:理解 UX、設計原則、設計流程、設計工具、視覺設計

以下是這五個最少必要知識的推薦學習資源與學習方式,我花費大量時間研究各種 UX 的學習資源,而以下這些是我從無數篇個文章、書籍、課程中精選我認為最適合初學者的。


一、理解 UX

理解 UX 看似簡單,其實很多人都沒有真的透徹的了解。

你如果去 Google 關鍵字「UIUX」,會出現很多文章跟你解釋「 UI 和 UX 的差別」關於那些文章,我認為不僅解釋模糊,觀念有誤,重點是並沒有透徹解釋到 UX 的內涵。

那要怎麼樣才能透徹的理解 UX 的概念呢?

我認為了解「UX 誕生的脈絡」才是關鍵

其實不只是 UX 這個詞,我建議當你學習到每一個新概念或新詞彙時,都要養成一個思考習慣:這個新概念會誕生一定是有原因的,他是在什麼時空背景下誕生的?為什麼業界突然開始重視 UX?是因為 UX 有什麼樣的價值?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了解這些問題,才能透徹了解一個新概念,而不是單純片面的了解「詞彙的定義」比如 UI 是什麼?UX 是什麼?

關於「UX 誕生的脈絡」,強烈建議一定要讀完這三篇文章:

  1. 給UX學習者的入門指南(上) -UX的起源
  2. 給UX學習者的入門指南(中) — 了解UX與UCD
  3. 給UX學習者的入門指南(下) — UX所涵蓋的領域

除了上面的文章,對於初學者剛開始自學 UX,我最推薦以下兩本書:

  1. 破繭成蝶 : 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 2/e
  2. 設計心理學

二、視覺設計

以台灣目前的業界來說,最常接觸的還是屬 Web/App 相關產品最多,所以基礎的視覺能力是必須的,雖然不用練到像專業視覺設計師一樣的程度,但是還是要了解基礎的視覺設計,像是基礎的排版、色彩、字體…等等。

推薦入門資源:

  1. 這樣O 那樣X 馬上學會好設計
  2. 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

練習方式:

  1. 多多觀看「美的事物」、「美的介面」來洗眼睛
  2. 認真觀察與思考這些東西為什麼會讓你覺得美?(是因為字體、配色、排版、間距…?)
  3. 用繪圖軟體臨摹這些介面

三、設計原則

設計原則是由前人經過千錘百鍊所得出來的規範,簡單來說就是設計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像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十大易用性原則、極簡設計原則,iOS guildline、Material Design…等等,都屬於設計原則,而熟讀這些設計原則,可以說是CP值超高的一件事,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人基本上只要有遵循後兩大設計規範,設計出來的產品,易用性就可以有六、七十分起跳,不會差到哪裡去。花少少的時間學習之後,就能設計出具備一定水準的作品,非常適合初學者投資時間在這上面。

推薦入門資源:

  1. 十大易用性原則
  2. 設計心理學(第二、三、四章)
  3. iOS guildline
  4. Material Design
  5. 資訊架構學

四、設計流程

設計流程講白話就像是「食譜」,告訴你第一步要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這樣做才能成功做出這道料理。

那為什麼要有這些流程?目的就是要解決我們在做設計中遇到的各式問題,比如說:流程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地找出用戶的需求、制定更合適的解決方案、避免後期改來改去的機率…等等。

而在眾多設計流程中,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考)是必學的一種流程,你會發現:千千萬萬的流程中,骨子裡幾乎都離不開「設計思考」的精神。

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考)流程。圖片出處:https://www.itagroup.com/insights/customer-engagement/design-thinking-empathy-agility-iteration

我想藉由上面這張圖調設計流程兩個最重要的觀念:「彈性」與「迭代」

彈性:沒有最完美的流程,或是「一定要這樣做」的步驟,全部都是看情況來做彈性調整。就像是世界上絕對沒有「最完美的食譜」,因為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要看吃的人是誰?以及你手邊有什麼食材,來決定這道料理怎麼做。

迭代:設計永遠沒有「完美」的一天,你所要做的就是設計、拿給使用者使用、從他們的反饋學習、然後優化與修改設計,不斷重複這個循環,就像上圖的箭頭永遠沒有結束點。這個循環重複的越多次,你的設計品質就會越好,所以做出好設計的秘訣就是盡可能重複這個循環多次。迭代,就是 UX 所說的「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體現。

為了正確學習設計流程以及保持「彈性」與「迭代」,以下是我最推薦的自學文章與影片:

  1. What Is Design Thinking? An Overview (By AJ&Smart):最簡單清楚介紹 Design Thinking 是什麼的影片
  2. Design Thinking 101(By NNG):最簡單清楚介紹 Design Thinking 是什麼的文章
  3. How UX Professionals Define Design Thinking in Practice (By NNG): Design Thinking 如何真正應用在實際的工作中,工作者是如何看待 Design Thinking? 這個影片如果覺得英文太難可以開簡中字幕
  4. UX Design 初學者學習手冊:這本就是專門講設計流程的。日本人寫的書通常不會有太多廢話,可以把一件事情講得清楚又具備實操性
  5. UI 設計流程 (By Akane Lee)

五、設計工具

設計工具就是你在產出設計時需要的事物,最直觀的就是軟體(Figma、AI、PS…),除了軟體之外,白板、麥克筆、便利貼、白紙、畫筆…也都可以稱為設計工具。

以軟體來說,我認為一開始時先熟悉業界最常見的 Figma 我認為就夠了,之後如果專案有需要再去學別的。

推薦入門資源與自學方式:

  1. 產品設計實戰:用 Figma 打造絕佳 UI/UX
  2. Figma 官方 Youtube 頻道
  3. 了解基本操作後,用 Figma 臨摹喜歡的產品介面

為什麼以上都是在講硬實力,而沒有提到軟實力的部分呢?因為在這個階段我們的目的是:快速上手,然後快速跳到下一步驟(做中學)!硬實力比較能夠在短時間內培養,了解基礎之後,就可以馬上跳下一步驟來實做了,但是軟實力需要長期培養,難以短期見效,而且就算要培養,在工作/專案中磨練是最快的,詳情我們會在下面會提到。

如果你還想知道以上技能可以怎麼學習?可以參考這篇,包含多堂我推薦的線上課程:

UI/UX 課程整理|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課程?花 4 萬多買了一堆課的萬字心得!


講完要先學的東西(What)之後,接下來來聊聊該怎麼學(How),以下是我在自學時的感悟和幾個小建議:

建議一:先建構「系統化知識」,再填補「碎片化知識」

相信很多自學者都是從閱讀網路上的文章或乾貨開始的吧?我也是如此,但是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好像並沒有辦法把看過的東西有效記住、變成自己的知識,學起來也很虛、很分散,這是什麼情況呢?那因為大部分的網路文章其實是屬於碎片化的知識。

碎片化知識其實不大適合新手,因為這個時期,我們的知識基礎還不夠, 這就像是你一直撿破碎的拼圖,卻不知道要怎麼拚?拚在哪? 因為根本就不知道拼圖拚完是什麼樣子。

但是對於一個已有系統化知識的人來說,碎片化知識就很有效果了,因為他清楚知道整個拼圖長怎樣, 所以每撿到一塊破碎的拼圖都能確實填補缺口,讓自己的拚圖更加的完整。

假如缺乏系統化的知識,那就沒有足夠的知識能與之連結。反之,假如已建立好系統化的知識,那破碎化知識就能與之連結,可以讓我們的”拼圖”更加完備。

結論就是,並不是說破碎化知識不好,而是要先有厚實的「底層知識」,再吸收破碎化知識,那才真正會對我們產生幫助。

詳細的介紹可以閱讀這篇文章,為什麼碎片化學習對你沒效?

重點來了,那要如何建構出系統化的知識?

書籍是我們好的夥伴!書籍和網路的資源的嚴謹性是差非常多。真正好的書,每個字、每個段落都過精心的編排,前後邏輯嚴謹、由淺入深,不只是講理論,還有推導過程,能夠有效幫助我們了解一個知識體系的全貌是長怎麼樣?這也是為什麼我在上面的入門資源推薦大部分都是書籍。

如果不堅持一定要自學的話,有些線上課程或實體補習班的課綱也是很有系統的,雖然我自己沒上過外面的補習班,但我並不是反對上課,是因為我對於自己該學什麼、怎麼學,都滿清楚的,所以就沒有上課的必要,但如果能花點小錢能讓自己節省時間、少走彎路,還有業界講師可以詢問,那當然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建議二:是不是要學很多繪圖軟體呢?

這是很多人會問的問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想當初大學時期,我也非常喜歡鑽研「工具」,像是Office系列(Word、Excle、PPT)、或是Adobe家族(AI、PS、ID)等等,這些都是「工具」。

我也會去報名學校的證照課,然後瘋狂練習題目,當時真的把PS/AI練得很熟,最後還考到很多張不同軟體的證照,我當時覺得會這些東西就是代表「會設計」、好找工作,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那些證照的對於我後來求職其實沒什麼幫助,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1. 熟練工具不代表能做出好設計
    道理很簡單,一個武功很弱的人即使拿著屠龍刀/倚天劍,也打不過武功高強但空手的人。如同會操作Excel不表就會統計分析、會操作Word不代表就能寫出優美的文章、會操作PPT不代表能做出有說服力的簡報…。優先專注在培養背後的核心思維,使用工具才能發揮價值。工具永遠都只是「手段」,真正的設計師,哪怕只是一張紙、一枝筆,也能產出偉大的設計。
  2. 工具是必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大家可能都聽過這句話:真正的UX設計師其實只有20%的時間是在用工具畫圖,剩下80%的時間都是在開會溝通、思考解決方案。所以,基本的Sketch或XD加上一些簡單的外掛(Zeplin…等)其實就很足夠了,可視專案需要再去學其他軟體即可,不需要一開始就瘋狂學。
  3. 工具會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淘汰,但思考能力永遠不會淘汰
    早期的時候,畫UI是用PS,畫完還需要切圖,輸出成工程師要的格式,相當搞剛,但現在,Sketch和XD就是專門for UI,再加上數不清的方便外掛、更種好用的小工具,這在過去都是看不到的。我想未來的工具/軟體或許會越來越簡單、方便、易學,讓我們能不被工具綁住,更專注在「策略思考」上面。

第四步:實做練習,找份工作或專案直接做中學,缺什麼補什麼

學習UX,「做中學」絕對是必要且關鍵的。UX非常強調把手弄髒,別的領域或許會重視理論,但設計絕對是重視實作大於理論的。而且,我們大可在還沒有很厲害的時候就開始嘗試實作。

實作的方式有很多:實習/工作、接案、side project(個人或團體)、參加比賽、學校專題、Daily UI…。

那最好的實作練習是哪一種?實作練習時又應該注意什麼?

有上述這麼多種實作方式,有沒有哪一種是最棒的呢?

答案當然是: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個人認為

真正有效的實作練習需要具備兩個元素:「教練」和「即時反饋」

無論是怎麼樣的實作練習,去公司也好,自己的專案也好,都要把握「教練」和「即時反饋」這兩個重點,這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提到的觀念。有了反饋,我們才能知道每一次的做法到底是否恰當、並且修改,反饋越是即時,我們越能多次修正,能力進步的速度也就越快。而教練可能是我們的指導老師、主管、Mentor…,但相信很多人的環境是沒有這樣的老師的,這個時候,就是把「能夠給我們反饋的人」都當作是我們的教練!

所以我個人最推薦實際去一間公司實習/工作,因為公司的環境剛好符合上述的兩個條件,在公司裡,同時有很多教練和很多反饋:無論是來自於外部(市場、客戶、用戶)或是內部(同事、主管、老闆),再者,比起只是單純發想或沒有落地的練習,實際去參與企業專案流程,解決真實的問題,能夠真正面對到成本和專案環境的限制,在設計方案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商業層面。有些時候,如何克服這些限制和商業問題,才是體現設計師價值的重要關鍵。

其次才是自己做專案,像是學生時期的專題、自發性的side project 等等, side project 的話也是建議真的做出來,或是上架之類的,因為真的做出來,所面臨到的問題才是最真實的、也最有挑戰性,能夠讓我們學到更多東西。另外,如果是自己練習,就要主動去找反饋了,可能是用戶或是專家訪談之類的,哪怕是周遭的親朋好友、家人,也都是反饋的來源,有絕對比沒有好。

如果我的目的是求職,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工作,該做些什麼呢?

求職的話,我覺得作品集就是一切。在設計領域,作品集會比學歷、經歷還要加更重要,這是因為我們的所有能力,幾乎都可以體現在作品集上。
看學歷、看證照、看上了什麼課、補過什麼習、看待了什麼公司…,這些指標可能都無法很清楚的看出一個人的設計能力,但是一翻開作品集,每個作品集的「使用者體驗」差距就明顯很多,所以如果以求職為目標的話,我認為最快的方式可能就做一個專案,並建立成作品集。專案不需多,其實只要一個完整的專案經驗就夠了,要具備研究、設計、驗證三個階段,並且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見、有根據反饋迭代,具備這些條件,我想這應該就是一個不錯的作品集了。

但就是找不到實習/工作,也沒什麼做專案的機會,該怎麼辦啊… ?

說到這點,我是最有感的…我的故事是這樣:
在大學的時候,我沒學歷、沒經歷,又沒什麼作品,雖然投了很多實習,但根本就拿不到任何一間Offer,那怎麼辦?我只能先從個人專案開始,觀察生活周遭有什麼問題是尚未解決的,試著用打造一個虛擬產品,來解決這個問題。建議要選自己本身就會接觸到或是「感同身受」的問題,設計起來會更加有感,也比較有說服力。
Daily UI也是一種方式,但是我建議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來練習。
快畢業的那段時間,我參加了一些學生培訓活動,其中會遇到少數和設計有相關的專案,像是與組員一起做周邊小物、作網站之類的,雖然說這根本不是UX相關的活動,但只要能套用到UX或是設計思維的專案/作業,都是很寶貴的練習機會,甚至是學校上課要做的報告,也能嘗試用UX的方法下去做。找不到實習或接案機會就是這樣,珍惜每一次實作練習的機會。
直到畢業後,我都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設計作品,但我還是不怕死的去找工作了,甚至連面試時面試官給我的作業,我都把它當成難得的練習機會😅。我把它當成是自己的專案在做,而不是把它當「作業」,是真心想解決那個問題,而不是單純為了錄取。最後也做了一份算有點篇幅的報告,一樣放到作品集裡,這個「面試作業」在當時應該是我完整度最高的作品…。後來面試別家公司時,面試官看到也滿驚訝:不過是個面試作業,做的那麼完整幹嘛!?
總結以上,練習的機會其實無處不在,UI/UX並不是只存在在手機或電腦上,大可放眼任何相關的事物,比如說看到洗衣機或遙控很難用/按鈕很多,那要如何把它變得好用?看到廣告時,可以想怎麼設計會更吸引人?玩桌遊時可以想怎麼設計會更有遊戲性?看到告示牌、導引時,去想怎麼設計動線/位置會更流暢?不管看到什麼,都把它當成UX專案來做就對了!有時候甚至可以把UX這個詞丟掉,把自己當成一個creative problem solver,或許可以因此打破框架,想出一個獨具創意、脫穎而出的新想法,這些都可以吸引雇主/面試官的好奇心!

質>>>>>>量,一個大專案勝過很多個小專案

過去我在做作品集網站時,很後悔的一件事就是:沒有專注在一個專案上好好打磨。因為我在自學的時候很自由、沒人管,可以一直做新的東西,前前後後我放了6個相關專案在我的作品集網站上,但是這些專案沒有一個是我認為拿得出檯面的…,有些是只有設計方案,卻缺少用戶研究,有些只是前端切版,卻沒有設計規劃…每個專案都有點破碎,這要拿去求職其實是很不利的,還不如一個完整的專案打天下。

我認為能夠真正體現出我們價值的專案一定要是完整的:大概就是包含三個部分:1)前期的研究、2)中期設計方案規劃、3)後期的方案驗證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把Daily UI的好幾天組合起來成一個大網站,而不是一個一個分散的畫面。

以「問題」為出發的學習效果會更佳

最後要提的是,在實作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缺少很多能力,像是不夠了解設計原則,不大懂流程怎麼跑,不知道設計方法怎麼實作、不夠了解人(心理學)…等等,這時候就是缺什麼補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用在上一階段學多或太深,因為在這個階段,是在專案實際遇到問題然後去找答案,會比起單純讀理論,更能理解、更有印象、更能活用。

至於作品集和求職面試的部分,已經有很多很棒的文章在講這件事,所以在這裡就不多提了。

實作階段提到的重點有點多,這裡幫大家總結出五個重點:

  1. 實作練習的重點在於「教練」與「及時反饋」,反饋越多,學得越多,反饋越快,學得越快。
  2. 想快速找到工作,先做一個完整的專案,並製成作品集
  3. 找不到實習/工作,也沒什麼做專案的機會,怎麼辦?有兩種方法:第一、任何題目都拿來套用UX方法來做,第二、放眼自身周遭的任何尚未被解決的問題(不要設限於設計/APP/Web,而是什麼領域都可以),來思考如何解決。
  4. 一個大專案勝過很多個小專案:仔細把一個專案研究的很透徹、好好迭代、打磨幾次,對於雇主來說,比起100張UI插畫還要有價值。
  5. 以「問題」為出發的學習效果會更佳:遇到困難,不用急著要闖過去,先停下來,仔細的思考目前遇到的問題是什麼?然後蒐集資料/看書/問人。這樣的學習效果比起單純看書還要好過數倍。

第五步:吸收新知:持續接觸新知(文章、書籍、廣播、講座、交流、活動…等等)

終於到了最後一個步驟!成功找到工作之後,接下來該如何繼續成長呢?答案聽起來很像幹話,但我覺得就是「用任何可能的手段來讓自己成長」,包括:文章、書籍、廣播、講座、交流、活動…等等。

到了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已經具備完整的基礎知識了,這時候再去讀網路文章和乾貨就會有感很多,也更能理解,這些破碎的知識能慢慢填補我們的知識體系。其實社群交流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些演講和社群交流最好還是要有一點點實務經驗再去,因為講師講的東西通常來自於他們真實工作上遇到的情況,可能要有點基礎才會聽得懂,在交流的時候也比較能提供價值給他人,否則別人可能也不太會想跟我們交流。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

我覺得這條路真的不好走。

每當投了履歷又沒下文、或是面試又沒上的時候,承受了一次失望之後還有連續不斷的失望,也因為如此,我想過無數次要放棄,也開始質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太晚開始了?我應該走這條路嗎?我真的適合走這條路嗎?我真的能堅持下去嗎?

我經歷了很長的迷惘期,甚至到現在,我還是沒有完完全全脫離迷惘。

這五個步驟只是開始,只是一個敲門磚,真正要修練的東西還很多,要在這條路走得遠,就是永遠不能停止學習。自從踏入這個領域後,就會開始知識焦慮,因為要學的東西真的太多了,天天學還是學不完…,我所畫的技能樹或許只是一部分而已,可能要工作幾年後,才能發現更深的、我沒發現過的東西,讓這棵樹越長越大吧。

最後,我覺得職涯要脫離迷惘,就是把自己當成產品來迭代,快速試錯、快速修正,才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這篇文章就到這邊結束啦,如果有發現到任何錯誤的地方、想補充的東西或有任何想說的話,都可以留言告訴我~如果需要的話我也會盡量回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