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 鏡 檢查 正常 三 年 後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台中報導

大腸 鏡 檢查 正常 三 年 後

發現大腸瘜肉,絕對不能姑息。47歲男子3年前在健檢診所進行無痛腸胃鏡時,被檢查出有瘜肉,卻因工作耽擱沒有進一步切除,最近因藝人豬哥亮大腸癌過世,擔心當年未切除的大腸瘜肉是否已演變成大腸癌,而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瘜肉已長成2公分,確診為一期大腸癌。經切除瘜肉後追蹤檢查,所幸癌細胞沒有其他轉移。

澄清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羅鴻源醫師表示,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該患者在直腸位置的瘜肉已長成2公分,屬於比較好切除的有柄型瘜肉,切除完用了五支止血夾把傷口縫合起來,血就順利止住,癌細胞深度只長到黏膜層,沒有淋巴轉移,化驗後為大腸癌一期,真的是運氣。

羅鴻源醫師指出,瘜肉切除還需考慮大小、形態及生長的位置來決定切除時所使用的方法。羅鴻源醫師解釋,瘜肉通常又分無柄及有柄兩種,比較大的無柄型瘜肉切除困難度比較高,切除時腸穿孔風險也比有柄型高一些;有柄的瘜肉因底部與腸黏膜的接觸面積比較小,類似香菇的型狀,切除時相對上比較容易,但不管哪一種,當瘜肉越長越大,會需要更多血管供應,切除時都會增加出血風險。

大腸癌連9年為國人癌症人數發生率之冠,從病理學的觀點,常見的大腸瘜肉有「增生型瘜肉」和「腺瘤型瘜肉」兩種,切除瘜肉可以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臨床上,增生型瘜肉成因不明,與個人體質較相關,一旦生成大多不會消失,大小通常不超過0.6公分,但常常數目很多,多生長於直腸及乙狀結腸,但這類瘜肉不一定要切除,一般認為增生型瘜肉不會變成大腸癌。

羅鴻源醫師強調,腺瘤型瘜肉除了個人體質之外,與後天飲食習慣最有關係,這種瘜肉的表面在窄頻內視鏡下,有時看起來像許多小蟲子盤旋一起,這位患者的瘜肉就是腺瘤型,三年前若能趁小割除,應該不至於癌化。

人體的腸子若橫剖開來可分為四層,最內層是黏膜層,再來往外依序為黏膜下層、肌肉層與漿膜層,一般大腸癌都是從黏膜層分別往腸腔內及往外的黏膜下層生長,如果往下侵入黏膜下層,就會有淋巴轉移的可能,侵入越深,往各器官轉移機率越高。因此羅鴻源醫師呼籲,大腸鏡檢查是發現大腸癌的利器,如果檢查出有不正常的瘜肉,最好一併切除,以免「養」成大腸癌後患的風險。

  • 常眩暈中風機率多25%

  • 重覆罹患結石 可能體質特異

★更多推薦新聞

夜市撈金魚 網友養成15cm大魚
看著鏡子吃飯 食物就會變得美味
上班族便秘易怒 早餐啃麵包、蛋餅的錯?
男友送的十大超瞎禮物 第一名令人傻眼
被強迫推銷愛心筆 12星座的不同反應

大腸直腸癌》瘜肉癌化至少5年  50歲必做大腸鏡

國人大腸癌發生數,20年前就達到第一名,與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缺乏運動有關,而國健署對50到74歲的民眾提供的免費糞便潛血篩檢(FOB Test),幫忙找到了不少早期個案,也是原因之一。

國健署FOB檢測是人類紅血球免疫定量法,較不會受飲食影響出現偽陽性,國健署轉介的陽性(數值大於100)個案,發現大腸腫瘤、瘜肉、憩室或發炎狀況比率滿高的。這種檢查很便宜,就算不滿50歲或超過74歲,自費做一次也只要200元;但FOB數值正常,不代表沒有癌症,最精準的篩檢方式還是大腸鏡。

約3%至5%的大腸癌,屬於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又稱林奇氏症。一個家族的兩代中,有3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其中2人是一親等、3人中有1人發病時小於50歲,即為HNPCC家族,須檢驗是否帶有特殊基因突變。若是更罕見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FAP),可能10幾歲就要開始做大腸鏡。

整體而言,建議滿50歲的人,至少要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檢查;有潰瘍性大腸炎或家族病史的人,應提前5到10年。大腸癌體積倍增平均需要7個月,許多人會因為害怕癌症而不敢做大腸鏡,但其實從瘜肉發展成癌,大概要5到10年,早點發現瘜肉並清掉,可維持很長時間的健康,就算是1、2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也都在90%及80%以上。是腸胃道癌症中預後最好。

如果大腸鏡檢查正常,可5至10年做1次;但糞便潛血檢查應1至2年做1次。平時多吃蔬果、少吃高膽固醇與油炸食物、紅肉與加工肉品,規律運動、避免熬夜,就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大腸 鏡 檢查 正常 三 年 後

胃癌》少碰醃漬物 別等疼痛才照胃鏡

1980年代,胃癌是10大癌症死因第一名,到現在快跌出10大癌症之外,因為胃癌過去是一種「窮困年代的疾病」。

只有1%左右胃癌來自基因遺傳,大部分還是和飲食有關。醃漬用的亞硝酸鹽,是胃癌的高危險因子,早年台灣一般家庭沒有冰箱,只能以醃漬方式來保存食物。想預防胃癌,就要避開火腿、臘肉、鹹魚、魚露這些加工品。

幽門桿菌感染的人,使用花費不高、含抗生素的三合一藥物治療,也能有效預防胃癌,日本用此方法,成功地降低胃癌發生率。

早期胃癌通常沒有症狀,也沒有很好的血液腫瘤標記,還是要靠內視鏡。有經驗的內視鏡醫師,看見最前期的胃癌,只要從胃壁淺淺的凸起凹陷,就能做判斷。

現在無痛內視鏡檢查已經很普遍,很多病人是做大腸鏡的時候,「順便」照胃鏡,發現早期胃癌。無症狀的早期胃癌,甚至不用開刀,只需做一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將早期癌局部切除就好,治癒率很高。

據研究,早期胃癌腫瘤體積倍增的時間,從1年半到10年都有,因此,有很多機會在胃癌尚未出現症狀之前發現,利用內視鏡或接受手術來切除它。

大腸 鏡 檢查 正常 三 年 後

※更多贏得10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 全文詳見《今周刊》1262期

大腸 鏡 檢查 正常 三 年 後

大腸 鏡 檢查 正常 三 年 後

為什麼我做了大腸鏡,切除了瘜肉,三年內追蹤卻還是發現了大腸癌?

Health Column

  • 大腸 鏡 檢查 正常 三 年 後
  • 健康專欄
  • 認識腸胃道疾病
  • 為什麼我做了大腸鏡,切除了瘜肉,三年內追蹤卻還是發現了大腸癌?

  • 預防心血管疾病
  • 認識腸胃道疾病
  • 女性養身
  • 健康促進
  • 其他衛教專欄

發佈日期:2019/08/19

在台灣,大腸癌發生、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研究指出,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而根據我國推行糞便潛血檢查的統計資料,因潛血篩檢出的大腸癌期別屬早期0期及1期居多(佔近一半),而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

然而,有些個案執行大腸鏡檢查後,評估為低風險,建議三年後再追蹤,卻在隔年提早追蹤檢查竟發現了大腸癌,就是所謂的『大腸間隔癌』。大腸間隔癌有較多的比率發生在右側大腸,且常常為「無蒂鋸齒狀腺瘤」轉變而來;這種形態的腺瘤在內視鏡外觀上多為平坦且接近腸背景色,瘜肉界線不易清楚容易疏忽遺漏,且基因變異性高,癌化進展可能較快,容易導致間隔癌的產生。

為了降低『大腸間隔癌』的發生,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在糞便篩檢後陽性或健康檢查個案相當重要。包含:受檢者要有好的腸道準備(清腸不完全容易遮蔽病灶),大腸鏡操作者的盲腸到達率 (整個大腸檢查完成度,需要經驗豐富的腸胃科鏡檢醫師),腺瘤發現率(大腸鏡的仔細檢查及肉完整的切除)。

安慎健康管理中心具多位主任級胃腸肝膽科醫師,豐富臨床經驗及專業護理人員,同時引進全新腸胃鏡Olympus 290機種,提供最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讓隱藏死角的細微瘜肉無所遁形,「腸保健康」!

大腸 鏡 檢查 正常 三 年 後

相關文章

大腸 鏡 檢查 正常 三 年 後

大腸 鏡 檢查 正常 三 年 後

大腸癌 多久?

大腸癌體積倍增平均需要7個月,許多人會因為害怕癌症而不敢做大腸鏡,但其實從瘜肉發展成,大概要5到10年,早點發現瘜肉並清掉,可維持很長時間的健康,就算是1、2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也都在90%及80%以上。 是腸胃道癌症中預後最好。 如果大腸鏡檢查正常,可5至10年做1次;但糞便潛血檢查應1至2年做1次。

大腸鏡 幾耐照一次?

即使腸鏡檢查後未有發現任何瘜肉也不能掉以輕心,應每5 年進行一次乙狀結腸檢查,而大腸鏡檢查就應該每10 年進行一次

大腸瘜肉 多久變癌?

大腸癌腫瘤形成的模式,從正常黏膜經腺瘤階段進行至癌症,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積聚而成。 有些研究顯示,從正常大腸黏膜變成大腸腺性瘜肉,平均所需時間約為10年,從腺性瘜肉成為大腸癌則約需5年時間。

大腸息肉多久追蹤一次?

大腸鏡檢查發現有腺瘤性息肉且有絨毛狀變化,或是高度分化異常(high grade dysplasia)的息肉;或是有1公分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或一次發現3個以上腺瘤性息肉,這類病人屬於高風險,建議一年後再追蹤。 若非上述高風險的狀況,例如只有1~2顆不到1公分的小腺瘤性息肉,則建議1到3年做一次大腸鏡。